工作动态

    工作动态
    农工党党员申邦:以“严苛”的爱育栋梁之材
   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          来源:

      

        他说要做学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,而他的视野,不仅跨越国界开拓科研新疆土,更照亮了无数学者的成长征途。

    申邦在2018年开学典礼上代表教师发言(记者 刘涛 摄)

          

     

    秋日午后,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、动物医学院实验室里,申邦教授正与学生们热烈讨论着最新的实验数据。从武汉大学学士到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、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后,这位国家“杰青”“优青”获得者、湖北省“百人计划”特聘专家,自2015年回国任教以来,已在狮子山畔耕耘十载。十年间,他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10余项,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dvanced 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,研制的弓形虫疫苗获企业横向经费1500万元。然而,在他心中,最珍贵的成果,是培养的12名博士、16名硕士研究生,他们如同种子,已在祖国兽医科研教育领域生根发芽。


    润心启智,德育先行

    “科研之路,首在立人;育人之道,重在润心。”申邦教授如此说,更如此行。

    申邦在“青年科学家面对面”活动中为新生答疑(受访者供图)

    他积极参与学校“两季三节”校园文化活动,在指导学生过程中,巧妙融入“课程思政”“科研思政”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“强国”“复兴”中实现“有我”。结合自身从武汉大学到美国名校的求学经历,他善于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才华、挖掘天赋潜能。

    动医2020级本科生汪子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作为她的红色导师、本科生导师和SRF指导老师,申邦悉心点燃了她的科研梦想。“最初,汪子怡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公务员,”申邦回忆道,“但在一次次实验、一次次讨论中,我看到了她对科研的敏锐洞察力和执着精神。”通过耐心引导,申邦让她体会到解决科学问题的成就感,感受科研服务社会的价值。

    如今,汪子怡不仅以GPA常年专业第一的成绩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,荣获校十佳大学生,更重要的是,她的职业规划已从公务员转变为继续科研、成为科学家。“申老师让我看到了科研工作的深远意义,那是一种创造知识、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。”汪子怡动情地说。

    对研究生的培养,申邦同样注重心灵滋养。一位博士生曾因家人不断将其与他人比较,背负沉重心理包袱,科研几近停滞。申邦察觉后,多次与之促膝长谈,帮助其打开心结,重拾信心。如今,该生已在申邦推荐下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,继续追寻科研梦想。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滋养心灵,让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轻装前行。”申邦如是说。

    培育信心,勇攀高峰

    “科研需要勇气,而勇气源于信心。”这是申邦一直秉持的培养理念。

    每年新生入学,他都会与每位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深入谈话,深入了解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发展诉求。在此基础上,他为每位研究生精心设计一个“高风险”前沿课题和一个“低风险”基础课题。这种独特的“双轨制”培养模式,既保护学生进校时的科研初心,又让他们在早期获得看得见的成果,为后续“跑得快”“走得远”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  申邦和夏宁波(受访者供图)

    夏宁波作为课题组首位博士生,2016年入学时即受益于这种培养模式。原本计划毕业后从事动物诊疗和临床服务的他,在申邦的引导下开启了科研之旅。他的“低风险”课题基于申邦博士后期间工作的延续,进展顺利,于2017年10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(Cellular Microbiology),2018年8月又发表第二篇论文。“这些早期成果极大地鼓舞了我的科研信心和热情,”夏宁波回忆道,“申老师常说,不要怕失败,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东西。”

    在建立信心后,他愈战愈勇,向“高风险”课题发起挑战,最终在mBioPNA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。

    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21年,夏宁波入职华南农业大学担任副教授,至今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12篇,并于2024年入选广东省“杰青”。

    “正是申老师早期帮我积累的信心,支撑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。”夏宁波感慨道。

    四海为师,博采众长

    “科学研究无国界,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做科研,以开放胸怀育人才。”申邦始终秉持这一理念,多措并举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。

    他与德国洪堡大学Nishith Gupta教授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。这一合作不仅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——2019年获批基金委中德合作项目(300万元),2020年再获中德科学中心Mobility项目(150万元)支持人员交流,更在PNAS、mBio等期刊合作发表论文6篇,还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
    邀请德国专家到校交流(受访者供图)

    博士生梁笑寒在德国洪堡大学交流(受访者供图)

    近五年间,课题组派出3名博士研究生到德国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合作研究,同时接收5名外方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来校进行3至15个月的交流访问。这种深度互动不仅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,更让学生们在跨文化环境中拓宽了学术视野。Gupta教授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后,每年定期来校主讲研究生英文课程,其前沿的学术视角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备受师生好评。

    “国际交流让学生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科学问题,”申邦说,“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交流中建立了学术自信,学会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学者的风采。”

    这种开放培养模式,使他的学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,目前已指导的在读博士生9人、硕士生10人、留学生2人、国际交换生3人,多人已在国际期刊发表重要成果。

    言传身教,积极奉献

    “教育的本质是影响,而最好的影响是示范。”申邦始终坚信,教师的言行是最好的教材。

    他以身作则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公益和公共事务,在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。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,他还积极投身学校学院的事业发展,主动承担多项重要工作。他积极协助陈焕春院士牵头撰写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兽医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方案,参与《动物用生物制品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》的编制工作,全力投身兽医学“双一流”评估和建设工作。

    每周召开“圆桌会”(受访者供图)

      这些默默的付出,实验室的同学们都看在眼里。

    “申老师常说,科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,要急国家之所急。”一位研究生表示,“看到他为了学科发展、为了行业发展奔波忙碌,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,科研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里。”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,实验室形成了浓厚的奉献文化,学生们的大局意识、团队精神显著提升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   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申邦培养的12名博士中,10人继续从事科研教育工作,6人毕业后直接入职高校担任教职,4人毕业后一年内获青年基金资助。他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参加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获国家铜奖1次、省金奖2次、省银奖2次;指导的本科生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(创新创业类)一等奖。个人先后荣获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2024)、焕春基金“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”(2022)等荣誉,作为团队骨干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(2022)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2023)。

    预防人兽共患病,他以“四个面向”为旗帜,开辟寄生虫防治的新路;构筑学术交流桥,他以“国际先进”为标杆,勇攀病原学研究的高峰。致广大而尽精微,跨山海而通古今,勤耕不辍,博采众长——这就是申邦教授,学生的严师挚友,更是一位与学生发展同向同行的人生导师。

    文:校报记者 刘涛

    审核:常帅


    版权所有:华中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© All Rights Reserved  |  访问旧版

    电话:027-87282051  邮箱:tongzb@mail.hzau.edu.cn  地址: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行政楼427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