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湖新闻网讯(记者 匡敏)“未来的农业将会是怎样的?”“动植物不会说话,我们如何感知它们的生长需求?”“农业机械化究竟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?”“大数据时代,如何让数据为我所用?”
9月27日晚,学生综合楼103内,灯光明亮,掌声不断,一场“青年科学家面对面”活动在此举行。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林教授、信息学院朱容波教授、工学院廖宜涛教授、公共管理学院曾晨教授与近60名新生一起,共话“大数据时代的沃野千里”。
“农业+信息技术,能绘就怎样的图景?”
“从农业1.0到农业4.0,各个阶段的农业模式有什么特点?”活动伊始,李林教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,带领新生们回溯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。

李林教授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(匡敏 摄)
“作为一名‘80后’,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饥荒年代,也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,可以说,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烙下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。”李林回忆说,到现在自己还清晰地记得,年幼时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躬耕身影,那时候的农业以人力与畜力为主,生产技术较为落后,生产能力也较为低下。进入中学阶段,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,农业机械化工具不断出现,这也直接催生了农业2.0的到来。
“读大学时,因为开不好农机,所以另辟蹊径去辅修了计算机双学位,没想到弄巧成拙了。“李林笑着回顾自己大学时的经历。
正是在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和实践,李林“误打误撞”地闯入了农业领域的新天地。研究生阶段,李林试着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农业领域,首创性地开发出了第一个玉米生物指纹图谱,促进了玉米种子鉴定相关工作。
“这段经历其实就有着显著的农业3.0时代特征,与机械化农业相比,农业3.0时代自动化程度更高,资源利用率、土地产出率、劳动生产率更大。”李林谈到,2016年7月,他从美国回到国内时,发现我国农业形态再次发生了巨变,以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有了广泛应用,这也意味着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慧农业时代,即农业4.0已经到来。
李林最后表示,智慧农业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,他希望与同学们一道,把握时代机遇,用大数据、物联网等工具,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农业与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问题,突破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,为引领科技创新、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